第1302章 嘉明心有无奈,晓阳验证皮带

杨明瑞说道:“县长啊,吕主任啊,有高血压,只要不吃药,血压就上去了。据说中午的时候啊,血压就不行了,倒在了岗位上 ,让县委办的同志开车送到县里医院的。”

我心里暗道:“这个吕连群,倒也是个滑头,看来也是战略性的养病去了!”

我说道:“好吧,抽个时间,政府还是要慰问一下吕连群同志。韩主任,你记一下,到时候,我亲自去一趟!”

曹伟兵道:“县长啊,明天书记调研,你去不去!”

我端起茶杯喝了口水道:“明天?书记没通知我,我就不主动申请去了。”

曹伟兵继续道:“我看,干脆啊让书记把城关镇的一把手兼了算了,一人发一个扫帚,天天去扫地!”

县委书记丁洪涛最近在各种场合,包括常委会上,都反复强调要“美化县城”,提升东洪形象,提出要给主要街道两旁的墙面统一刷白,还要在县城入口搞个像样的牌楼。

这事在县里干部中私下议论不少,尤其是一些乡镇干部,觉得县里财政刚缓过点劲,不想着给干部补发点拖欠的工资,却要搞这些“面子工程”、“刷白工程”,颇有微词。曹伟兵性格直爽,藏不住话,在我面前就忍不住流露出来了。

但我不能让他这种情绪蔓延,更不能表态支持。丁洪涛是县委书记,是班子的一把手,虽然不能直接任免副县长,但在干部使用、重大事项决策上有很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我必须既要维护班子的表面团结,服从大局,也要提醒曹伟兵注意说话的分寸和场合。

我正色道:“伟兵啊,你的辛苦和成绩,县委、县政府都看在眼里,我心里也有一本账。不过,有些话,在我这里说说就算了,出去了千万要注意影响,注意团结。在公开场合,还是要多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多谈如何结合实际落实好,少议论甚至不议论该不该搞、值不值得搞的问题。这是政治纪律。”

曹伟兵不以为然地撇撇嘴,又点上一支烟:“县长,不是我多嘴发牢骚。他丁书记在大会上说得清楚,就是要县财政拿钱出来刷墙。现在这光景,钱这么紧张,不想着怎么保运转、保民生,却要搞这个……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钱到底退不退,收了又退,下面乡镇的同志意见很大,也就是不敢当面说罢了。”

曹伟兵在东洪八贤的提法淡化之后,已经是本土干部里年轻的老资格,说话有时确实不太顾忌。

我又委婉地提醒了他两句,两人走了之后,我又批了几份文件,看看墙上的挂钟,时针已经指向六点。韩俊适时地进来提醒:“县长,招待所那边,您看是现在过去,还是再等一会儿?”

我想了想说:“现在过去吧,难得今天有点空闲。韩主任啊,饭菜安排简单点,就我们几个,不要声张。”

韩俊马上点头:“县长,我明白,就跟招待所食堂交代了,做几个家常小炒,弄条咱们本地的黄河鲤鱼,再弄个豆腐汤,酒还是要准备吧。”

在酒桌上,借着几分酒意,可能更容易交流真实想法。“酒……还是备一点吧,高粱红就行。”我特意叮嘱。

“好的,县长,我这就去安排。”韩俊应声出去了。

出门之后,车子缓缓驶出县政府大院。九十年代初的东洪县城,傍晚时分显得安宁而缓慢,甚至有些寥落。骑自行车下班的人流是主要的风景,车铃声响成一片。路边有老人坐在马扎上抽烟聊天,有妇女提着菜篮子或牵着孩子匆匆往家赶。

不少临街的住户,把从地里收获的玉米棒子摊在门前的水泥路或柏油路上晾晒,金灿灿的一片,占去了半边路面。

谢白山小心地按着喇叭,缓慢避让。这景象既透着民风的淳朴,也透露着发展的滞后,提醒着我,尽管县城在慢慢变化,但居住在这里的很多人,他们的根还在农村,生活与土地依然紧密相连。农业生产,仍然是大多数东洪人安身立命、获取温饱的根本。

车子稳稳停在县委招待所门口。田嘉明和公安局政委万金勇已经等在门口路边的梧桐树下了,两人都抽着烟。

万金勇眼尖,看到我的车,赶紧用胳膊碰了碰田嘉明,两人几乎同时把烟头扔在地上,用脚踩灭。田嘉明还下意识地抬手在袖口上擦了擦。没等他们过来开门,我已经自己推门下车。

我笑着打趣道,试图让气氛轻松些:“田书记,万政委,你们这两位公安系统的领导,可是在带头违反规定啊,随地扔烟头,这跟我们丁书记提倡的‘美化县城’的精神可不符哦。”

两人都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田嘉明用脚把地上的烟头踢到旁边的冬青树丛里,讪笑着说:“县长,您眼睛真尖。不过,看不见,看不见就没这事了嘛,下不为例,下不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