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我们不学你,但我们懂你

静谧是会骗人的。

林枫很快就发现,王总监一手缔造的暴风眼虽然平息,但这片海域并未迎来真正的宁静。

一种更诡异的暗流在办公室里涌动。

王总监开始刻意回避所有一对一的谈话,他的办公室门仿佛焊上了一层无形的屏障,任何试图靠近的员工都会被他一句“稍后说”或一个不耐烦的手势挡回。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目群里的@所有人消息却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响起,内容永远是那句令人心悸的“今晚大家留一下,加个短会”。

会议内容空洞而冗长,无非是将早已确定的方案翻来覆去地盘问,鸡蛋里挑骨头。

林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矛盾行为背后的心理——这是一种典型的“控制惯性”。

就像一个常年踩着油门的司机,即便想减速,脚也已经僵硬在那个位置,他不敢松,生怕一丝一毫的放松都会导致车辆失控,彻底脱离他的掌控。

他需要证据,不是为了攻击,而是为了诊断。

他找到阿哲,那个精通公司所有办公软件的技术宅。

“帮我个忙,把最近两周所有项目会议的录音记录悄悄导出来,特别是那些临时短会的。”

阿哲没多问,第二天一早,一个加密文件就出现在林枫的电脑上。

林枫戴上耳机,逐条分析。

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在所有公开的、有多数人在场的会议上,王总监的语气依旧严厉苛刻;但在为数不多的、必须与两三个人私下沟通的录音里,他的话术却惊人地相似。

“我也不想这样,你们以为我愿意天天骂人吗?”“上面的压力实在太大了,这个季度指标完不成,大家一起滚蛋。”“我也是没办法。”

这些模糊的、将责任推给一个看不见的“上面”的言辞,像一层薄雾,企图掩盖他内心的虚弱。

林枫瞬间明白了。

王总监不是不愿改变,而是他恐惧改变的后果。

在他那套陈旧的生存法则里,温和等同于软弱,而软弱,就是被吞噬的开始。

直接对抗,只会让他把那层硬壳裹得更紧。

林枫决定换一种打法。

他召集了团队核心成员,发起了一场“正向反馈实验”。

规则很简单:从现在起,无论王总监提出多么尖刻的批评,团队成员都不再争辩、不解释、不沉默抵抗,而是用一种固定的句式回应——“感谢+修正”。

实验开始的第一天,王总监在群里丢出一份被打满红叉的设计稿,配文:“这种东西也好意思交上来?逻辑不通,重点不明!”

三分钟后,负责的设计师在群里回复:“谢谢王总监一针见血地指出逻辑漏洞,我们马上修正。我们已经补充了三组新的对比数据来强化核心论点,十五分钟后提交新版。”

王总监没有回复。

第二天,他又在会上痛批一份策划案的排版:“乱七八糟,毫无美感,你们的审美被狗吃了吗?”

项目负责人老猫清了清嗓子,平静地回答:“感谢王总监的提醒,排版确实影响阅读体验。我们研究了一下,已经按照您三年前那个获得金奖的方案格式进行了全面调整,相信新的版本更能体现您所强调的专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