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晚辈……晚辈的家乡在远方,如今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声音有些哽咽,从口袋里取出那块刻着“墨”字的青铜镜——这是墨子前几日送给我的,说是“留作念想,见镜如见墨者”,“先生,这面镜子晚辈带不走,还给您。晚辈在您这里学到了许多‘利人’的道理,也见识了墨家‘巧传求故’的精神,这些都会记在心里。”
墨子接过青铜镜,却又重新塞回我手中:“青林,此镜既已送你,便是你的物件。你虽要离开,但我们探究光影之理的缘分不会断。你家乡的人若也钻研‘巧传’,便将这‘小孔成像’的道理传下去,让更多人明白‘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也算你我相识一场的见证。”他转身从书架上取下一卷竹简,递给我,“这是我近日整理的光学实验记录,虽不及你那器具直观,却也是我墨家对光影之理的探究,你且带回去,若日后想起鲁国的墨者,便看看它。”
我接过竹简,指尖触到粗糙的竹片,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先生,晚辈定会将墨家的‘巧传’之理记在心里,也会告诉家乡的人,战国时期有位墨子,为了‘利天下’而奔走,为了探究真理而实验……”
小主,
时空通道的光芒逐渐在我身边汇聚,墨子和周围的墨者们皆面露不舍,却无人阻拦。“青林,一路保重!”墨子高声喊道,“若有机会,别忘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
“先生保重!墨者保重!”我最后看了一眼墨子和庐舍,看了一眼那间记录着小孔成像奥秘的暗室,然后被卷入了时空通道。
再次睁开眼时,我正躺在“先秦科技全息馆”的地板上,控制台已恢复正常,屏幕上显示着“墨子光学实验模拟完成”。
我摸了摸口袋,里面放着那方刻着“墨”字的青铜镜,还有那卷用防水薄膜保护的竹简——原来我竟将墨子的竹简带了回来!
我把青铜镜和竹简放在书桌上,旁边整齐排列着王阳明的竹牌、黄飞鸿的“宝芝林”令牌、拿破仑的能量收集器、华盛顿的自由徽章、慈禧的镀金餐叉、霍去病的雄鹰玉佩与青铜箭镞……琳琅满目的纪念品。
看着来自不同时代的纪念品,我心中满是感慨:这次穿越,没有见证惊心动魄的战争,没有遇见奢靡的统治者,却让我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墨子,如何以“巧传求故”的精神探究科学真理,如何以“利天下”的胸怀对待技艺与百姓。
后来,我将墨子的竹简交给了国家文物局,经过专家鉴定,这卷竹简竟是《墨经》中“光学八条”的原始记录之一,填补了先秦光学研究的部分空白。我还根据在墨家庐舍的经历,重新设计了“墨子光学实验”的全息模拟模块,加入了墨子与墨者们做实验的场景,让更多人能直观地感受墨子对小孔成像、光影传播的探究过程。
如今,那方刻着“墨”字的青铜镜就摆在我书桌的正中央。
每当我看到它,就会想起鲁国郊外的墨者庐舍,想起墨子手持竹筹探究光影的身影,想起他说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我常常打开时空数据仪,调出小孔成像的全息模型,看着光线穿过圆孔形成倒立的影像,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幽深的庐舍,与墨子一同为“光沿直线传播”的发现而欣喜。
我知道,我无法改变墨家逐渐衰落的历史,但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记住墨子,记住他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记住墨家“兼爱”“非攻”“利人”的思想。
就像墨子说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这种追求和平、追求真理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值得被传承下去。
这,或许就是穿越时空最珍贵的意义——在历史的尘埃中,拾起那些被遗忘的智慧与精神,让它们在新时代重新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