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皇权诡谲

王玉瑱的马车尚未驶回太原王氏那朱漆高门府邸,他于白鹭诗会上那首讥讽郑旭的诗,却已像长了翅膀一般,借着在场众多文人墨客与世家子弟之口,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这些诗句,因其极致的辛辣与精准的嘲讽,以及背后牵扯的荥阳郑氏与太原王氏两大顶尖门阀的公子,迅速成为街头巷尾、酒肆茶楼最炙手可热的谈资。

人们津津乐道于“酒谪仙”的才思敏捷与狂放不羁,更窃笑着郑旭的自取其辱与狼狈退场。这已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桩轰动长安的风流公案。

而这股风,也以最快的速度,吹进了重重宫禁,悄然落在了大唐天子李世民的御案之上。

两仪殿内,烛火摇曳。李世民拿着内侍呈上来的、抄录着那首诗的纸笺,反复看了几遍,脸上看不出喜怒,唯有指尖在“争腐鼠”和“井底蛙”几个字上轻轻敲击着。

侍立在一旁的心腹近臣,如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也都已知晓此事,屏息静气,等待着天子的反应。

良久,李世民缓缓放下纸笺,嘴角竟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但那笑意并未抵达眼底,反而透着一股深沉的寒意。

“好一个‘酒谪仙’,好一个‘笑看人间井底蛙’。”李世民的声音在寂静的殿中响起,带着一种玩味的语气。

“王珪的这个儿子,倒是比他老子,更多了几分棱角。”

他站起身,踱步到悬挂着巨大舆图的屏风前,目光仿佛穿透了宫殿,俯瞰着整个大唐疆域,以及盘踞其上、根深蒂固的世家门阀。

“五姓七望……”他低声念着这四个字,如同在咀嚼一块坚硬的骨头。

这些传承数百年的世家大族,垄断经学,把持仕途,互通婚姻,隐隐形成国中之国,一直是李世民心头一根难以拔除的刺。

他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治理国家,却又无时无刻不想着削弱他们,将权力真正收归中央。

“陛下,”房玄龄谨慎开口。

“王家二郎此诗虽狂,却也只是少年意气之争,若因此引发王氏与郑氏……”

“意气之争?”李世民打断他,转过身,眼中精光闪烁,“不,这不仅仅是意气之争。这是裂痕!”

他走到御案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那首诗上:“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皆是五姓七望中的翘楚。他们向来同气连枝,互为表里,共同进退,以此抗衡朝廷。”

“可如今,他们最出色的年轻一代,却在这大庭广众之下,结下如此深刻的梁子!王玉瑱这首诗,等于将郑氏的脸面踩在了地上!郑家能善罢甘休?王家能轻易低头?”

他越说,语气越是笃定:“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们自己递上来的刀子!”

长孙无忌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接口道:“陛下的意思是……顺势而为,将这把火烧得更旺?让这私怨,变成两家,乃至整个山东士族集团内部的纷争?”

“不错!”李世民目光锐利,“他们不是铁板一块吗?朕倒要看看,在真正的利益和脸面冲突面前,这‘同进退’能维持多久!传朕旨意……”

他沉吟片刻,迅速做出决断。

“其一,对此诗,朝廷不作任何公开评价,但可让御史台的人,在合适的场合,‘无意’中表达对王氏子弟维护家族声誉之举的‘理解’,甚至可稍加赞誉其‘风骨’。”

这是暗中的煽风点火,抬王抑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