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会最终草草收场。
“你们听老夫说……老夫是这样认为的……”
“你们说的有道理……”“你们说得也有理……”
“不如……嗯…不错……嗯。”
由于杨赐制止了他们的辩论,并不断地对着双方和稀泥。
各路人马都没耐心听下去了。
于是纷纷转移阵地。
其他人,要么各回各家,要么同桓氏族长找个新地点,重新开会。
街外的车马都一走而空。
杨府,又重新归于平静。
杨赐:没关系,嫌老夫啰嗦没关系,只要人走了就好。
主要是,在杨赐看来,目前情势其实并不急迫。
他们今文经士族的根本,一点都没被动摇。
这充其量就是有损脸面的事情。
如此急冲冲地议事,虽不是坏事,但也显得不是很稳重。
今文经士人看到袁氏和杨氏都不甚在意,有些家族便也事不关己地忍了下来。
但有些家族忍不了。
——虽然袁氏和杨氏的政治能量是大了些,但同为五经十四家法的家族,他们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
他们从来没被如此下过脸面!
于是他们集体讨论。
各自回家后,他们又是组织族里小辈搞巡街游行,又是组织族里官员搞上奏抗议。
只可惜,许多家族怕耽误小辈们的未来仕途,都偷偷地少派了几个人。
所以纠集的人手并不多。
游行弄得不伦不类,人数根本形不成规模。
得知此事的天子刘宏,只将此事当个笑话,笑了笑就完事了。
至于官员的联合上奏抗议?
就更像个笑话了,刘宏根本理都不理。
所有人加起来,还没有太仆袁基一个人……不,应该说,都还不如贾诩的政治能量大。
在这波浪潮中,在所有人看不见的角落里。
贾诩成功上任吏曹尚书,秩六百石。
虽位低,但权重,吏曹掌管全国官员选举、调动,以及大型祭祀活动。
当然,此职能需受到尚书令节制,亦受其他官员监督。
但没关系,他的身后还有袁基。
两者一结合,吏曹的职能可发挥得更大。
自全国各地士人变得越来越活跃以后,荀攸铺设地方情报网也变得越来越顺利。
袁基可掌控的情报,可宣传消息的地点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