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2章 大唐双龙传(并蜀 下)

来自总舵的军官们被分配到各级担任主官或教官,负责日常操练和纪律整肃。全新的制式武器、铠甲开始批量运抵,替换掉那些杂乱不堪的旧装备。每日,校场上杀声震天,队列、格斗、弓马、军令……严格的训练让这些原本散漫的私兵、帮众叫苦不迭,但在严厉的军法和显而易见的待遇提升(军饷由天道盟统一发放,足额且及时)下,一支纪律严明、号令统一的新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型。

与此同时,更多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人员,也悄然进入了四川的各个关键节点。

来自各地的文士,精通刑名、钱谷、文书,他们被补充到各级行政机构中,不仅带来了更高效的处理能力,更在无形中逐步替代了原有的、可能心怀异志的胥吏。

匠师们则入驻了成都及周边几个重要的官营作坊,开始改进冶炼、织造、兵器打造等技术,提升产能与质量。

而最让人感到天道盟深不可测的,是那些随队而来的医师和兽医。他们不仅负责军中和重要部门的医疗保障,更开始在成都设立医馆,以精湛的医术和相对低廉的价格为平民诊治,迅速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兽医则负责照料军马、驮畜,确保运输和机动的能力。这些举措,在民生层面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天道盟的认可度和控制力。

一个月的时间,看似短暂,却在易华伟的坐镇布局和众人的全力执行下,四川的军政大权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却又“悄无声息”的变革。

政治上,以绾绾和解晖为首的布政司,通过清丈田亩、核定户籍、整顿吏治、统一税赋,将地方行政和经济命脉牢牢抓在手中。

军事上,宋师道领导的都督府,通过汰弱留强、统一编制、严格训练、更换装备,将原本分散在各家势力的武装力量,整合成了一支只听命于天道盟核心、颇具战斗力的军队。

文化与社会层面,通过文士、匠师、医师、兽医等专业人才的渗透,天道盟的治理理念和影响力,正从上层建筑逐步下沉到民间基层。

整个过程,虽然伴随着零星的抵抗和血腥镇压,但总体上,并未爆发大规模的内乱和动荡。这得益于易华伟精准的顶层设计,得益于绾绾、宋师道等人的得力执行,更得益于天道盟那套经过实践检验、高效而严密的制度体系,以及其展现出的绝对实力所带来的强大威慑。

成都街头巷尾的百姓或许还未完全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但他们能感觉到,街面上的无赖混混少了,治安似乎更好了;某些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不见了;新开的医馆里,大夫的医术很高明;城外的校场上,那支新军的操练声一天比一天整齐雄壮……

而对于四川原本的各方势力而言,他们则清晰地感受到,一张无形而坚韧的大网已经织成,覆盖了巴蜀的每一个角落。曾经的独尊堡、巴蜀联盟、天莲宗,都已成为了历史名词。如今,只有一个声音能够主宰这片土地——那就是来自莲憩别院,来自那位青衫盟主的声音。

四川,这颗天府之国的明珠,已然在无声无息中,被彻底纳入了天道盟的版图,只待一声令下,便可正式向天下宣告它的归属。

……………

十一月二十日,晨光熹微。

一道由天道盟盟主签署,加盖着独特莲花火焰纹盟主印玺的檄文,以成都为中心,通过早已铺设好的信鸽网络与快马驿道,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天下各州郡,乃至飞入了各方势力的核心案头。

檄文内容言简意赅,却字字千钧:

“天道承运,盟主昭告:自即日起,巴蜀之地,山川河流,城郭百姓,皆归附于天道盟辖制。旧有弊政,一概革除;盟内法度,即刻施行。拯生民于倒悬,复秩序于崩乱。顺天应人,止戈为武。若有冥顽不灵,负隅顽抗者,天威所至,皆为齑粉。勿谓言之不预也!”

没有冗长的理由阐述,没有虚伪的天下为公口号,只有直白的宣告与不容置疑的威严。这标志着继江南、岭南、襄阳之后,被誉为“天府之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四川,正式并入了天道盟那急速扩张的版图。

这则消息带来的冲击,远比一个月前席应之死更为剧烈和深远。

长安。

唐王李渊在接到密报后,于太极殿内沉默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挥手屏退了左右,独自站在巨大的天下舆图前,目光死死盯着那块被标注为“蜀”的区域,如今上面已被心腹近臣小心翼翼地贴上了一枚小小的、代表天道盟的火焰莲花标记。

“四川……粮仓、险塞……竟落入此人之手……”

李渊喃喃自语,眉头紧锁。李建成与李世民被紧急召入宫中,父子三人密议至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