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五明扇

哑舍 玄色 6413 字 3个月前

公元1371年,皇觉寺外。

朱元璋脾气暴躁地看着漆黑的山林,身旁的御前侍卫们已经被他狠狠呵斥一遍了,这么多人居然都看不住一个和尚。

“快找!他逃不远的!”朱元璋怒不可遏,那个和尚身上有伤,更何况在黑暗的夜里,烛火是那么的明显。

侍卫们纷纷熄灭火把,凝神在幽深的山林中寻找那点烛光。

朱元璋望着这片寂静的山林,听着耳畔夜风吹过树枝而产生的声,慢慢地拧起眉。

他永远还记得他年少时,在伽蓝神殿偷看到的那一幕。

一根香烛蜿蜒而上的烛烟,在空气中氤氲聚成了一个体态轻盈姿容绝美的女子,而偷听了从她口中所说出来的话语,才使他能有了今日的荣光,成为了天下之主。

他已经是这天下最尊贵的男人了,为何那女子还不肯出来见他?

全怪那个小和尚!

朱元璋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口中的小和尚,虽然年纪比他小很多,但在辈分上,算是他的师兄。

或者他意识到了,却并不在乎。

因为他现在已经是皇帝,是天下至尊,不再是和尚了。就连他以前的师父,也决然不敢跟他讨论什么辈分。

正心绪激荡间,朱元璋瞥见一抹烛光在不远处掠过,连忙想要指挥侍卫追上去。但他话刚说出口,就发觉他身旁的侍卫可能是因为都想将功补过,居然全都进了山林搜捕,一个人都没有留下。

正想勃然大怒的朱元璋忽然收住了怒气,烛的事情,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而那样一个遍体鳞伤的小和尚,久经沙场的他难道对付不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便握紧了手中的柳叶刀,朝着那抹烛光追去。

在崎岖的山林间,那抹烛光在密集的树木后忽隐忽现,就像是一团跳跃着的精怪。朱元璋越追就越心惊,烛光一直都与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的速度并不慢,而一个受了伤濒临死亡的和尚,能有这等速度?

在朱元璋几乎要以为这是团鬼火,打算停下脚步召唤侍卫前来的时候,那抹烛光竟然毫无预警地停下了。

温暖昏黄的烛光在一片黑暗的山林中默默地燃烧着,想起那名记忆中的美艳女子,朱元璋心脏狂跳,就像是被蛊惑了一般,拨开枯枝,慢慢地靠近。

而越走近,朱元璋就越心惊,因为他此时终于看清楚了,在香烛的旁边,居然腾空悬浮着一条赤龙。

黑夜中,这根香烛,被那条赤龙叼在口中,龙身在夜色中不断摆动。

一刹那间,朱元璋想到了无数神迹传说,难道说他真的是真龙天子不成?

按捺下心中的恐惧与兴奋,朱元璋又走近了几步,这才发现那条赤龙并不是真的,而是绣在黑色的袖口上。黑底红线,由于绣工卓绝,乍看上去,就像真的一样。

这条栩栩如生的赤龙,龙身蜿蜒盘踞在来人的右臂之上,龙尾正好是绣在右肩,而龙首绣在右手的袖口,就像是随时都能腾云驾雾而出一般。当夜风不断吹拂着那人长长的袖筒,远远看上去就像是龙身不断摆动的样子。

朱元璋霎时间既失望又松了口气,复杂的心情顿时化为怒火,毫不客气地对那人怒斥道:“你是何人?怎能私穿龙袍?你可知这是要杀头的大罪?”朱元璋很暴躁,和这人黑袍之上的赤龙比起来,他身上龙袍的龙简直就是地上的猪狗,根本没法与之相比。

对于天子的滔天怒火,黑暗中的那人却是轻笑了一声,反问道:“你又是何人?又是谁赋予你的权力,可以穿上那身龙袍?”

这句话如同一声闷雷一般,砸在了朱元璋的头顶,让他猛然一怔。

自从当上皇帝以来,隐藏在他心底最深处的,就是无法湮灭的自卑感。

他曾经是一个乞丐,又曾经是一个和尚,但他现在却成了大明朝的皇帝。

在他面前那些臣子们唯唯诺诺,谁知道他们心底里是不是在拼命地嘲笑他?又或者在处心积虑地想要把他取而代之?

所以他才需要那根香烛,需要借助非凡的力量,才能安心。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这时才发现,这个不应该出现在此地的人,整张脸都隐藏在黑暗中。按道理说香烛在他的手上,却完全照不到他的脸容,违背了自然常理。看着在猎猎的夜风中也燃烧得极为平静的烛光,朱元璋推测着,也许此人才是香烛真正的主人,而不是那个又呆又傻的小和尚。

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把这身赤龙服穿得如此坦然。

想起之前他无数次尝试着把香烛拿在手里,却无端端地被烛火烧伤手,朱元璋把手从腰间的柳叶刀柄上松了下来,抱拳诚恳道:“重八无状,冲撞了先生。但这根香烛重八向往已久,还请先生割爱。”

烛光跳动了一下,但绝对不是夜风的缘故。

“这香烛与你无缘,莫强求了。”黑暗中那人淡淡地说道。朱元璋这才发现,那声音听起来很年轻,大概也不过弱冠之年。

朱元璋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的,他都不敢自称为朕,从牙缝间逼出声音道:“先生若要带着香烛走,重八自是无法强留,但那小和尚……”他刻意拉长了声音,满意地看到燃烧的烛光剧烈地颤抖起来。

“那你想要如何?”那人的语气中带着淡淡的无奈。

“全凭先生定夺。”朱元璋回答得极为爽快。话语之中未尽的意思却颇有些无赖,就是说咱也是明事理的人,但万事也要讲公平嘛!带走烛也可以,但也要拿差不多的东西来换!

朱元璋说得是理直气壮底气十足,实际上心里却直打鼓。黑暗中看不到那人的脸色,更是让他好一番揣测,那跳动抖颤的烛光,就如同他的心绪一般忐忑不定。好在让他煎熬的时间并不长,少顷,那人便长叹了一声,从怀里掏出一个细长的物事朝他递了过来。

借着烛光,朱元璋看到了这是一柄折扇,而扇骨是不同寻常的牙白色。他下意识地接过折扇,入手的重量要比想象中的沉上许多,扇骨细腻冰凉,令人爱不释手。

“这是……”

“扇之始,并不是引风纳凉之物,而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是上位者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那人徐徐说道,清朗的声音在夜风中听起来是那么的飘忽不定,“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咳,先生,重八虽然学识不高,但也知道那五明扇应是一种很大的掌扇。这只是把折扇啊!”朱元璋忍住心中的不满,随意地把手中的折扇慢慢展开。扇骨厚重,扇面是洒金绢,富贵非常。而随着扇面的展开,一个端正四方的“明”字出现在朱元璋面前。

整个偌大的扇面就只有这么一个字,背面空白。但朱元璋却异常的喜欢,因为他建立的王朝国号为明。

“五明,五方为明。这把五明扇自然不是原来那把,只是扇骨是由那柄五明扇的残留扇骨所制。执此五明扇者可明他人说话之真伪,我想,这把五明扇会比人鱼烛更加合你心意。”那人平静地说道。

“这么神奇?”朱元璋怦然心动。都说人心难测,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想知道周围的人都对他是不是言行如一。眼睛一转,朱元璋立刻便对那人发问道:“到底是真是假?那我可要试验一下。先生,请问你是何人?”

黑暗中,那人无奈地笑了笑,道:“在下只是一个古董商。”

朱元璋一愣,这答案可不在他的想象范围内。而且手中的五明扇毫无异状,根本没有任何变化。皱了皱眉,朱元璋继续追问道:“那你来这里做什么?”

那人幽幽一叹道:“拿回人鱼烛而已……”

朱元璋一直注意着手中的五明扇,此时愕然发现扇面上的“明”字竟慢慢地在洒金绢上隐去!

那么就是说真话扇子没有反应,而说假话“明”字就会消失吗?

那他之前说的是真话,现在说的就是假话?

朱元璋急忙抬头,却见那人早已离去,远远看去,那抹烛光就像是被一条赤龙慢慢地叼入了黑暗之中。

“陛下!陛下!那个小和尚已经抓住了!”御前侍卫们满头大汗地追上来禀报,他们一不小心发现居然把皇帝给丢了,这下吓得魂飞魄散。幸亏陛下还没走远。

朱元璋再定睛看去,却见那抹烛光已经完全隐入了幽暗的山林中,再也看不到了。

意气风发地摇了摇手中的折扇,朱元璋心情颇佳地一挥手道:“算了,把他放回皇觉寺,好生对待吧!”

公元1390年,应天府皇宫。

朱允从大本堂徐步而出,在踏入中左门后,穿过华盖殿。在这个像一座亭子一般,四面出檐,渗金圆顶的大殿侧等待了一会儿,终于看到奉天殿的大门敞开,刚刚下朝的王公大臣们纷纷鱼贯而出。

看着他们或诚惶诚恐或劫后余生或精神恍惚的表情,朱允在心中暗叹一声。

皇祖父最近处置了李善长,以谋反的罪名。朱允虽然只有十四岁,却也知道那位已经七十七岁的老人在退隐交还相位之后,就一直韬光养晦,安心休养晚年,绝不会有那种谋反的念头。可就在前不久,李善长被家奴告发而被杀,受牵连的有数名位高权重的侯爵,经过锦衣卫的调查,这件案子一发而不可收拾,到现在受到株连的官员高达三万余人。

据说刽子手的刀都卷了好多把,刑场上流下的鲜血都浸染了地上的石砖,怎么都清洗不掉,就连天上下的皑皑白雪,也覆盖不了那种惨状,落地之后都被染成了暗红色。

整个大明帝国的朝廷上下都噤若寒蝉,这不是没有先例,十年前影响颇大的胡惟庸案,就有一万五千余人被杀。而现在的李善长案牵连更多,谁也不知道天子的雷霆之怒会持续多久,听说每天来上朝的大臣们都会和家人们说好遗言,也许出了门,就再也回不来了。

朱允从小被父亲朱标精心教育,无论言行都学习着父亲,相信仁德才是治天下的手段,皇祖父这番作为,在心底里他实在是无法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