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商人地位的转变

正在交谈的两人,恰好碰到同样离开会议室的维尼泽洛斯首相。

听到两人谈论的话题,顿时被吸引了注意,驻足下来。

“安德烈亚斯王子怎么会想起这样的问题呢”维尼泽洛斯好奇道。

“这段时间担任皇家银行的董事之后,几乎每天都在和商业界人士打交道,在办公室中,接待前来办理业务的商人,参与各种应酬场合,也需要与许多商人会面交谈,即便是今天来参与政府组织的会议,也是商界精英座无虚席”安德烈亚斯无奈地说道。

今天前来与会的人员,除了政府的公务人员外,还有大量的希腊商业界大小企业派来的代表。

“与他们接触,谈论的问题核心总是离不开钱”

“今天参与会议之后,突然对商人群体的地位变化感到好奇”安德烈亚斯向着维尼泽洛斯做出了同样的解释。

君士坦丁与维尼泽洛斯对视一眼,虽然安德烈亚斯可能只是突发奇想,不过这个问题却成功吸引了两人的注意。

在工业革命之前,商人群图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被当局打压。

在东方,士农工商,商人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属于最末流。

甚至科举制度明文规定,禁止商人子女参与科举考试。

对于商人的打压和歧视显而易见。

有人可能有异议,认为士、农、工、商,并没有真切地反应古代社会中真实的社会阶层划分,起码,“农”的地位被高估了,与公众印象中封建时代农民地位普遍低下的印象相悖。

这里可能有些误解,士农工商中的“农”,想要成为“农”中一员,最低标准也是一个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

佃户这种租种别人土地的群体,尽管属于普罗大众中的多数,但是并不隶属“农”民群体。

换话句话说,士农工商中的“农”,应该被认为是地主群体,更恰当一些。

在西方,商人的地位同样不高。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吝啬鬼夏洛克,在文学史上历久弥新,提到商人夏洛克,就会让人们联想到“贪得无厌”“一毛不拔”“吸血鬼”等词语。

莎士比亚将当时的现实社会世人印象中对商人的厌恶观念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加工素在出夏洛克的文学形象。

尽管人们厌恶夏洛克,他的犹太人身份是重要的因素,但是,犹太人群体被欧洲人排斥,他们的商人身份本来就是主要的原因。

直到今天,贪得无厌,一毛不拔,吸血鬼,依然是经常被听到责骂商人的词汇。

在西方国家拥有强大世俗影响力的基督教,其教义也是对商人充满鄙夷。

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也是反对商业的,富人不能上天堂。

依靠放贷发家,大名鼎鼎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即便他们富可敌国,也挡不住世俗民众对他们的审判,开始上美第奇家族曾三次被逐出佛罗伦萨。

美国的传奇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写过一本风靡北美大陆的小册子,在书中,富兰克林特意开解那些因为赚取财富而内心产生罪恶感的商人。

即便是处在东西方交流要冲之地的东罗马帝国时期,商人也是被打压的群体,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也只是将来往的商人,看做收取过路费的商旅罢了。

封建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商人的地位都不高,是被世俗道德唾弃和责骂的阶层。

如果所有人都对商人群体持负面态度,在这种现象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逻辑,来支持大家做出这样的行为,这不是一个巧合可以解释的。

原因也很简单,商人不事生产。

工业革命之前的封建时代,商人本身并不创造财富,他们只是财富的搬运工。

商人倒买倒卖,只是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

他们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在古代,土地种植几乎是唯一的生产财富方式,而掌握着政权的,是大大小小的地主,当然会排斥商人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