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这根本就不可能!

刚开始这些高管还在幸灾乐祸,系统被人家乱拳打懵,哪知道这还没笑几天,自家的领域也迎来了愣头青的乱拳。

在考察完其他渠道拿到的发布会现场体验视频,微软、谷歌的ar眼镜开发团队从如临大敌转变成了如丧考妣。

“决定最终成像效果的是ar眼镜的光学结构,也就是眼镜内部所携带的光学显示模组,这个sr1应该是用的自由曲面吧,显示器发出的光线直接射至凹面镜合成器并且反射回眼内,但是透光率低这个问题他们怎么解决的”

“双目ar眼是我们微软研发的hooens,但哪怕我们再减轻重量,hooens的机体本身重量都达到了600g,根本不适合长久作业。可体验视频里sr1沉浸型的重量应该都没有超过500g,这根本不科学他们怎么将那些感光部件和交互元件进行如此轻量化集成的”

一位位专家教授抠破了头皮,抓耳挠腮般苦思冥想着,就是不得其解。

随着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的大火,越来越多的厂商已经开始进军ar眼镜与vr头盔这两大行业。

但还没等新来者拿出成品,将之前画的饼搞出来,燧人公司发布的sr1就直接打破了这些公司的幻想,将ar眼镜的成像效果和互动体验拉高到了不敢想的地步。

想都不敢想

要完成这么复杂的交互和信息采集,并且要在500g以内,这根本就不可能

还有sr1眼镜的镜片制造工艺流程,虽然大家不知全貌,但从技术上推断也知道其绝对繁冗。

比如光波导中其中一步是“半透半反”镜面阵列的镀膜工艺。

由于光在传播过程中会越来越少,那么阵列中这五六个镜面的每一个都需要不同的反射透射比,以保证整个动眼框范围内的出光量是均匀的,并且由于几何波导传播的光通常是偏振的,导致每个镜面的镀膜层数可能达到十几甚至几十层。

另外,这些镜面是镀膜后层层摞在一起并用特殊的胶水粘合,然后按照一个角度切割出波导的形状,这个过程中镜面之间的平行度和切割的角度都会影响到成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