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首届金像奖

郑东汉说完,跑得更快了

“哈哈哈”

台下一阵大笑

歌还是要唱的,于是杨叶就和邓丽珺现场演唱了一遍铁血丹心。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仇怨,相伴到天边。”

歌声一起,仿佛久远的回忆一般拉开序幕,缓缓道出射雕的主题。

两人的歌声一高亢,一甜美,将侠之豪迈与情之缠绵交织在一起,悦耳动听,叫人如痴如醉

金曲奖结束之后,第一届金像奖比原时空提前一年诞生了。

由于杨叶深度参与,向张敏怡提出了大量的建议,后来又邀请各大电影公司,电影行业的各大从业人士参与讨论,使得它从诞生之初,就成为了香港乃至整个华语电影人的盛会。

纵观世界各地的电影奖项,不得不承认,美国电影金像奖是相对来说最公正的。

它的获奖作品由拥有奥斯卡投票资格的电影制作者,资深影评人,演员,导演、摄影师组成的评委团投票产生。

除了最佳电影之外,其他奖项采用赢家通吃制,即得票最多的电影获奖。

要获得最佳电影,得票数必须超过50,如果首轮投票没有电影获得超过50的投票,便剔除得票最少的电影,重新投票,直至选出为止。

早年奥斯卡评委人数较少,以老白男为主,还算比较容易公关,所以一直被人诟病。

到了后期,电影学院大幅提升评委的人数,提高女性、有色人种的比例。

使得评委团的规模多达万人,涵盖各种人群。除了美国本土之外,还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评委。

比如,许多大家熟知的中国电影人,许多都是奥斯卡评委。

于东电影执行人员协会、吴惊演员协会、姜文导演协会、顾长卫摄影师协会、严歌苓编剧协会规模多达百人。

插句题外话华人评委中,有人从不投票,比如陈凯哥。有人年年坐飞机去投票,比如邬君梅。

这时候就不太好公关了,因为会员太多,过于分散,又各有倾向性,导致公关成本直线上升,不划算了。

当然,想要公关还是可以公关的,任何奖项都有自己的黑幕和倾向性,这个是无法杜绝的。

在奥斯卡的评选机制下,特别好的电影仍然可以服众,能够拿到奖项。

但是在竞争胶着,影片质量相差不大的时候,公关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但是相对于欧洲三大奖,比如戛纳电影节的九人小团体,得奖全靠该届评委的口味而言,还是要有说服力得多。

至于国内的金鸡奖,辣鸡程度前文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

本时空的金像奖从诞生之初,就采用了后世奥斯卡那种大评审团的模式。

由香港电台台长张敏怡牵头,电影双周刊的舒琪、陈柏生协助,和各大电影公司频繁地开会沟通,在香港电影的从业人员之中,推选了108人组成最初的评审团。

这108人涵盖电影制片人、导演、演员、摄影师、剪辑师、武行、音乐人各种门类。

为什么是108人讨个彩头罢了。

反正评审团人数并不是固定的,以后每年都会增加,一旦成为评委,就是终身制,永久拥有投票权。

增加的方式主要是每年入围金像奖的电影从业人员,自动成为金像奖评委。

除此之外,通过评委的推荐,也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加入评审团。

1981年3月3日,太平戏院门前星光熠熠。

经过长达一年的协商,准备,金像奖获得了香港各大电影公司的鼎力支持。

所有入围的电影从业者悉数参与,无人缺席,陈龙也从美国赶了回来。

比起原时空那寒酸样,牛逼了百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