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延恩侯

我晕,竟然是崇祯皇帝本人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亲笔书法。

李谕仔细想了想,算起来,这一年洪承畴刚与孙传庭挫败了李自成,但皇太极已经再一次入关,不知道写这三个字时他是什么心情。

不过这三个字的艺术水平还是可以的。

如果单论帝王的书法水平,崇祯可以排进所有皇帝前十名,他的大字称得上荡气回肠的评语,只不过他的字与他给后人留下的形象反差巨大。

不用怀疑,这幅字上面必然也有乾隆的印章。

乾隆以及后来的雍正对这幅字挺喜欢,崇祯的书法水平与雍正不太好评判高下,但比乾隆绝对好了不少。

李谕说道:“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在下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朱煜勋搓了搓手说:“确实贵重了点,如果可以……”

李谕立刻会意,不等他说完就回道:“我明白,回头会让人送上2000两银子。”

朱煜勋高兴道:“都说帝师是全天下第一的聪明人,比洋人都厉害,果不其然!”

看得出,朱煜勋是真的有点走投无路,朝廷的俸禄已经越来越少,甚至时断时续。

当一个公司长年拖欠工资的时候,说明真的有大问题了。

而朱煜勋身有爵位,其他的事情比如经商之类的都不能干,想干也会被人盯着,只能眼巴巴混吃等死,而他自己被清廷豢养多年,更没什么本事。

辜鸿铭看了看卷轴,也挺喜欢:“就字的格调,俨然是开疆拓土的一代明君,造诣高得很。”

辜鸿铭这人说话实在太直,虽然是夸赞书法,但毕竟是帝王书法,亡国之君的字形容成开疆拓土的盛世皇帝,旁边的朱煜勋听了有些浑身不自在。

朱煜勋尴尬地笑了笑:“我们只评价艺术水准,是不是,帝师大人?”

李谕不太懂书法,虽然这几年已经拼命练习,但和从小就写毛笔字的旧时代文人根本没法相提并论,自己临了那么久董其昌的字,连皮毛都没摸着。

李谕只能随口回道:“是的,如果只看艺术水准,的确高,有三四层楼那么高!”

辜鸿铭笑道:“疏才兄弟的赞誉之词我头一听说,用三四层楼形容艺术高低。”

李谕说:“要的就是形象的感觉。”

辜鸿铭竖起大拇指:“有那么点道理。”

李谕小心收好了这幅字,虽然是崇祯的书法,好在上面有乾隆的两三个印章,收藏一下不算事。

今天他们来可以坐到上座,由于官员少了很多,所以今天的宴席氛围较为自由。

杨小楼也带着同庆班过来免费唱了两天戏。

他这次在欧洲赚了不少知名度,回来后慈禧亲自召见过几次。

唱了几出戏后,杨小楼下来同李谕喝了几杯。

辜鸿铭说:“你现在可是太后眼前的红人,听说户部尚书那桐想听你唱戏都要排队,竟然来给李谕一演就演三天,要知道,这位李谕可远不如那桐懂京戏。”

杨小楼说:“疏才兄是在下的好兄弟,又对我有恩,当年我答应给他唱一出,这次终于有了机会,至于懂不懂戏,根本不搭干。疏才兄,恭喜了!”

李谕笑道:“多谢。”

同庆班的演出,又吸引了很多人来蹭吃蹭喝,甚至还来了一大队乞丐,领头的拿着一个黄色的杆子,旁边还有个拿着蓝杆子的,在门口带着一大队乞丐一起唱起乞讨的小曲。

王伯早就给李谕说过这些规矩。

晚清国困民穷,乞丐非常多,单单北京城就有两万多乞丐,他们聚集在地安门附近多年,几乎已经成了职业乞丐。

但凡有婚丧嫁娶,他们还会对家庭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收取多少钱财。

王伯对李谕说:“先生您看,那个拿着黄打狗棒的是头儿,旁边蓝打狗棒的是二把,听说是来源于明太祖朱元章,两根杆子合在一起叫做‘奉旨乞讨’。”

李谕笑道:“还奉旨乞讨,他们有没有一个叫做苏乞儿的丐帮帮主?”

王伯愣了:“没听过有这号人物。”

“看来南北丐帮并没有什么关联,”李谕随便搪塞过去,又说,“只是没想到北京城里连乞丐都有这么多规矩。”

王伯说:“可不是,拿着黄杆子的那个是旗人,要不能成丐头儿。”

李谕瞧了拿着黄杆子的那人一眼,身材一点都不瘦削,面色甚至颇为红润,生活条件绝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