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分界线

吕碧城还要继续去北洋女子学堂任教,李谕陪着她一起来了天津。

李谕这种大人物来了,学校监督傅增湘肯定要让他发挥发挥光和热。

当天上午正好有一节数学课,讲授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看得出来,该校在科学方面仍旧停留在小学水平。

数学教习叫做沈正增,曾经是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的毕业生。

等他讲完后,傅增湘让李谕继续讲一下。

台下坐着的都是清一色女学员,李谕笑道:“我就事论事,就讲讲你们刚刚学到的东西,你们应该都学明白圆的周长公式了吧?”

学生们一起答道:“明白了,还做了好多例题。”

“很好,我就考考你们,”李谕说,“地球的周长大概是4万公里,也就是四千万米,数值很大。假如有一根这么长绳子,绕着地球缠了一圈。现在我把它截断,从中间加进去15米,仍然呈圆形,你们认为绳子会从地面抬升多少?”

下面的人七嘴八舌开始猜测:

“1尺?”

李谕,就像上辈子戴着手机一样随身带着,拿出来说:“喏,只有这么大。”

“1公分?”

李谕点点头:“值得继续研究。”

张相文说:“但我经过多年思考,发现如果生生割裂自然地理与生物地理十分不妥,这样似乎会造成地理这门学科科学性的降低。可是洋人又如此区分,让我十分苦恼。”

对于国内来说,地理算一个相对比较好上手的学科,毕竟还有徐霞客这种先贤。

——

此时的袁世凯,正带着一大批官员迎接慈禧。

学生回答说:“因为对于四千万米来说,15米太少了。”

“有那么点意思,在宫里头用得着。”慈禧说。

“后面还有更厉害的,”袁世凯带着慈禧来到一间工业展厅,指着前面说,“太后,这些零件,就是可以组装汽车的东西,它们也是李谕造出来的;还有北洋以及各地州府刚刚替换上的无线电装置,同样来自李谕。洋人对这些东西都非常感兴趣,日本人下了非常大的订单。我甚至听说日本两个与内阁关系颇深的财团都与李谕签订了合约。”

李谕笑道:“说得我都有点羡慕,就像当代徐霞客。”

去年的劝业会搞得很不错,慈禧要过来瞅瞅,顺便试探试探袁世凯的底儿。

对于地学会,李谕肯定能帮就帮。

这可是中国人第一次意识到南北分界线。竟然是眼前的张相文首次提出。

几人全都折服:“如此强大的机器,闻所未闻!”

张相文叹了口气:“当年甲午战败,割给日本国如此多土地,本人深感痛心,才决心开始钻研地理学。当时尚且没有多少书籍,少数翻译过来的也多有错误,我又花了不少时间学习外文。”

“我受人所托,准备组织兴建一个类似西方的学会。”傅增湘说。

李谕说:“所以数学是很有趣的,大家要灵活地看待数学,如果能够从函数图像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它可以当做周长关于半径的线性函数,2π是变化率而已。”

李谕脑子转得飞快,立刻知道代表着什么。

傅增湘一头问号:“这就拍下了?”

他们站好后,李谕数着数:“准备好!走着!”

劝业所前,袁世凯搞得非常隆重,又是红地毯又是礼炮,还搞了剪彩的操作。

这时候袁世凯已经和庆亲王奕劻成了一条船上的,所以奕劻早早把慈禧的态度全都透给了袁世凯:慈禧是当做新政或者说立宪的一次地方考察。

傅增湘赞叹道:“不愧是帝师,见解深入,道理深刻。”

日本通过东亚同文书院等间谍组织,花了几十年不断勘察中国地形、绘制地图,比清政府以及民国政府手中的地图要精准详实许多。

“什么!”学生们都不敢相信,“不可能!”

袁世凯说:“太后,这和其他的电风扇不一样。”

“咔嚓!”快门声响起。

袁世凯按下电源,电风扇边吹风边摆动了起来,“太后,这台电风扇可以摆风。”

李谕说:“诸位都是投身学术且有志于改进国家之人,帮不帮得上忙我不知道,但如果真的需要我出力,一定在所不辞。地理是基础学科,而如今不少国外之人打着探险名义,实则在偷偷勘察我国地质资源,不得不防。”

不过慈禧刚拿起剪刀,突然停下手,对袁世凯说:“这彩不着急剪,得看看是不是真的是彩头。”

地理这种学科,其实科普起来很有意思,大众学起来难度也不高,完全可以做到寓教于乐;同时还能让国民更深刻地认识祖国大好河山,将来好处不用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