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给大佬挖坑

薛定谔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李谕院士竟然能叫出自己的名字,他非常错愕:“院士先生看过我的博士论文?”

他唯一能想到李谕知悉自己名字的可能应该就是读过自己的论文。

李谕笑道:“你发的论文可不少,那篇关于抗磁性的文章我也看到了,在数学方法和理论上都很优秀,只不过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引入量子理论。”

薛定谔更加吃惊了:“您竟然真的看了我的博士论文?!”

李谕说:“论文发在《物理年鉴》上,我碰巧看到了。”

“太荣幸了!”薛定谔高兴地说,“感谢院士先生的指正,我会考虑研究一下量子方面的理论。”

薛定谔成大名比较迟,但在物理圈里成名可不算晚,他刚毕业的几年就发了好几篇重要论文。

相当于后世毕业三年内就连发七八篇SCI,而且都是一作。

薛定谔的论文基本都属于理论物理,研究领域比较广泛。

李谕说让他关注量子理论,也谈不上什么指导之类,因为薛定谔本来就有这种想法,要不也不会来参加这场会议。

总体上看,薛定谔在学术上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阻力,生活上也比较快活,他甚至用论文术语当作情书给了自己的夫人:

“如我所知,1913年夏季泽海姆的大气中,除了Ra—A、B、C外,肯定还有一些其他东西,而我的测电器却没能指示其踪迹。这是由于它发现了萨尔茨堡的贝特尔小姐,她吸引了作者的全部注意力。”

这位贝特尔小姐后来成了薛定谔的夫人,如此回道:“他给我很深的印象,首先因为他非常英俊,他有一张很吸引人的脸,……而在这之前我对他印象就不错,因为科尔劳施已向我介绍过他。”

嗯,英俊……

情人眼里出西施。

薛定谔的导师哈泽内尔说:“薛定谔的潜力非常大,我想他用不了几年就能够成为一名物理教授,就像年轻的李谕先生还有爱因斯坦先生一样。而且他的精力充沛,不仅研究我给的课题,现在也涉猎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薛定谔的精力确实充沛,学术上研究广泛,情感方面的精力也相当充沛,情人可不少。

爱因斯坦讶道:“现在已经有这么多人要研究相对论?”

薛定谔笑道:“我只是觉得非常有趣。另外,我还做了光量子的实验。”

哈泽内尔说:“薛定谔自从投身理论研究后,已经很少做实验。”

爱因斯坦同意说:“想要实验和理论都强可不容易。”

人员全部就座后,普朗克开始主持会议,他说道:“很荣幸各位再次坐在一起讨论关于原子以及量子的问题,这让我想到了两年多前的索尔维。

“斯塔克先生的实验论文各位已经看过,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结果。

“从实验本身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物理学的进步,十年前,放电管只有每厘米几百伏特的强度,沃伊特先生做实验时,甚至用的是钠元素。

“而斯塔克先生的实验设备已经达到每厘米几十万伏特,并且成功选用了氢元素,才看到了谱线分裂。

“这是实验物理学的伟大进步,也是对理论的挑战。”

实际上就算选用氢元素,想看到谱线分裂也挺不容易。

斯塔克这个人虽然和雷纳德一样是个亲钠脆派,走了极端路线,不过在实验方面确实挺强。

普朗克讲完后,接着讲演的是玻尔,目前其他大佬级人物关于斯塔克效应的论文还没出炉,比较值得一说的就是玻尔的论文。

玻尔在斯塔克刚刚公布论文后,就立刻开始了研究斯塔克效应背后的理论基础。

有意思的是,建议玻尔这么做的是他的导师卢瑟福。

欧洲的物理学家,哪怕是搞实验的,理论方面也要比美国的实验物理学家强一截。(密立根属于特例。)

卢瑟福虽然严格意义上讲搞的不是量子理论,但原子物理学好歹是与量子理论有无数关联的学科,他能够预见斯塔克效应的重要性。

玻尔擅长搞理论,很快写出了一篇论文。

此时玻尔说:“根据我的能级模型,可以解释氢原子光谱……然后考虑电场对光谱的影响,可以使氢原子的电子轨道从圆形变成椭圆形……”

玻尔在黑板上列出了几个长长的公式,“经过数学推导,便可以得到电场对能级的分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