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玻璃

他转身,面向熊熊炉火,高声道:

“开炉——炼光!”

十日后,九月二十,寅时三刻,天还没亮,炼光坊外已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先是坊内工匠,再是闻风而来的炭商、老农、铁匠,最后连甜水巷卖镜面的、汴河码头扛包的、相国寺前摆摊卖“西域琉璃盏”的胡商都挤了进来。人人都抻着脖子,像等看状元跨马游街。

炉膛已闷了整整一夜。按范正鸿的吩咐,最后一拨炭是“半闭风”闷烧,炉口只留一条缝,让火毒慢慢渗进坩埚,像熬老汤。老郑带着两个徒弟轮班,眼睛熬得比炭还红,却死活不肯合眼——“万一在我手上裂了缝,我老郑下辈子不投胎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孙安和卞祥被范正鸿按去睡了两个时辰,此刻却比谁都精神。孙安一只手提着一只竹篮,篮里垫了稻草,整整齐齐码着十片巴掌大的“样片”——是过去十天里试烧的残次品:有的满布麻点,有的歪成月牙,却都被范正鸿用炭笔标了编号、记了火候。卞祥则扛着一把崭新的木槌,锤头用桑木雕成,外圈包了麻布——大哥说,开炉时若遇冷,得用木槌轻震坩埚,让“玻璃水”醒一醒,却不能用铁,他力气太大,铁太硬,一敲就裂。

卯时一到,范正鸿现身。他换了一身素青短打,袖口高高挽起,头发用一根铁筷子随意绾了,脸上不见倦色,倒像考期前夜刚翻完最后一页书的举子。他先朝四方团团一揖,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所有窃窃私语:

“开炉!”

老郑早候在炉侧,闻声抡起长钩,猛地挑开炉门。刹那间,金红的光像决堤的潮水涌出,把灰蒙蒙的晨雾撕开一道口子。围观的人齐刷刷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炉膛正中,一只椭圆坩埚稳稳嵌在火道尽头,埚口覆着一层薄如蝉翼的“渣衣”,已被烧得透明,隐约可见内里凝着的“水”——不,那不是水,是一整块凝固的晨光,澄澈、平静,像把汴河九月的天空裁下一角,嵌进了火里。

范正鸿戴上厚布手套,亲自把坩埚钳出。风一吹,埚壁“噼啪”作响,却无半道裂纹。他深吸一口气,用木槌沿埚底轻轻一敲——

“叮——”

声音清越,如磬如泉。

渣衣应声而落,露出完整的一块玻璃板:长二尺、宽一尺半,厚不过两分,边缘因坩埚弧度微微上翘,像一弯新月初凝。最奇的是,板内竟无一个气泡,无一道纹路,隔着半臂距离,能看清人睫毛的倒影。晨光照上去,折射出七色晕环,一环套一环,直晃得人睁不开眼。因为参了些硼,所以有一点点的黄绿色,但是总体来说已经是极致的了。

四下里静得只剩风声。

忽然,一个胡商猛地挤出人群,“扑通”跪倒,双手高举过顶,叽里咕噜喊了一串。旁边通译结结巴巴翻译:“他、他说……真主在上!这是‘天上的冰’,愿用五十匹骆驼、十箱象牙换一片!”

仿佛一滴水掉进滚油锅,人群“轰”地炸了——